图片
文章正文
散文 毛泽东的韶山,韶山的毛泽东 (罗满元)
作者:罗满元    发布于:2020-09-25 16:23:37    文字:【】【】【

摘要:

满元2020/09/25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人民的幸运。但毛泽东无论怎样伟大,他都是一个普通人。

毛泽东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家乡也是一个普通的偏僻山冲,这个普通的山村叫韶山。后来,毛泽东走出了韶山,成了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成了一代伟人。但一代伟人再怎么伟大,一个人走得再远,也走不出乡情、乡恋、乡愁。

无论在涟水河边还是湘江之滨,无论在黄洋界上还是延安窑洞,无论在东湖西湖还是中南海,从毛泽东的身上,总是能寻到故乡的影子。父亲母亲、亲朋戚友、乡邻乡亲,以及家庭、家族、家乡,韶山,是直接孕育这位伟人的地方。在这里,能够寻到毛泽东的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始终保持着对故里的一往情深。“重情执理,舍家为国”,是对毛泽东乡情的最好概括。

新中国成立了,毛泽东成了开国领袖,乡亲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少乡亲争相到北京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都很热情,常常亲自接待,一起拉家常。走时,毛泽东都不会让乡亲空手而归,按乡下“走人家”的习俗,给乡亲送点礼物。有的送一套衣裤,有的送一块布料,有的送一双皮鞋,有的送一床蚊帐,有的送一只皮箱,有的送半斤糖果,有的送一根手杖,有的送半条香烟,有的直接给一二百元钱。后来要到北京看望毛泽东的人越来越多,目的各式各样,要求越来越高。毛泽东就说:很多乡亲想来北京看看,我是很欢迎的,但一年不能来得太多,来多了我招呼不起哟。你们来去的一切费用都是我用稿费付的,另外还要给当地政府添麻烦,所以不能多来。生活确有困难,我可以接济点,至于安排学习工作这类要求就办不到了。从此以后,乡亲们慢慢知道了毛泽东的难处和个性,到20世纪50年代末以后,也就很少有人去信或去人麻烦他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信是毛泽东与父老乡亲沟通的最重要方式,前前后后共写了103封。而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有两次与故乡的亲密接触,留下的故事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

第一次是1959625日至27日,那是他阔别家乡32年后的“回家”。他祭拜父母、走亲访友、探望故居、巡视田间地头、访问韶山学校、畅游韶山水库……在故乡度过了3天美好时光。他不忘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专门设宴招待乡亲代表。他坚持要让儿时的私塾先生毛宇居坐首席。他向大家敬酒,毛宇居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乡亲们举杯畅饮,好生欢快。这个晚上,毛泽东激情澎湃,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对故乡的赞美和热爱溢于言表。诗曰:“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其间,毛泽东还对陪同人员说,是不是可以在韶山给自己搭个“茅棚”,以便退休后回到家乡住。两年后,湖南便在毛泽东祖父所葬地虎歇坪山下的滴水洞建好了“茅棚”——滴水洞别墅,以迎接毛泽东再次“回乡”。

19666月,毛泽东的确回来了,也住进了这个被他称作“西方山洞”的“茅棚”,而且在这里住了11天。但这次回乡,完全处于秘密状态,他没有与任何乡亲接触,更没有回到故居看看。临走的那天,他和大家一一握手致谢和道别,又一再叮嘱管理员:“你要把房子管好啊,我还要回来的!”他见大家已列队给他送行,车子也在等他,这时他忽然用家乡话难舍难分地对大家说:“你们先走哕,我还要坐一下哒!”只见他又走进一号楼,点上一支烟,并坐下来喝茶,还吃了几个水蜜桃,好一会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滴水洞,离开韶山,离开故乡……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他对这儿的山山水水作了最后的深情体味。

1976年七八月,毛泽东已近弥留,他突然提出要在9月中旬离开北京,回到故乡韶山,走完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中央没有同意他的这一要求。9月初,他仍念念不忘韶山。在他的再三坚持下,中央终于同意他915日回韶山。但他没能等到那一天,99日,他与世长辞。一年后,毛主席纪念堂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上,成了毛泽东的安卧之所,也成了亿万人民瞻仰的地方。

尽管毛泽东最终没能如愿叶落归根,但家乡人民可以欣然告慰他老人家的是:韶山在毛泽东的光辉照耀下,早已成为从革命圣地到旅游胜地华丽转型的一张名片,早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象征,早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幸福家园的一个缩影!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