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端午随想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6-10 20:57:57    文字:【】【】【

admin2024/06/10

 

罗谦

又到端午了。

每到端午就想写点什么。但是面对屈原这样这样的历史大人物,又是文宗,每每都是执笔半天,总是无处下言。

北宋张耒赞叹屈原以身许国而作《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都写了,我们还能写什么更好的呢?

苏轼《屈原塔》则表示,纪念屈原,就不要去“考折”所谓的“事实”,纪念就好,不要忘了屈原的精神就好: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虽无名句,但是意思却是说的够够的。

替屈原抱不平?《全唐诗》收老和尚文秀一首《端午》,可谓是其中的翘楚: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浩浩,

            不能洗得直臣冤。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这两句已经把悲愤、无奈之情写到极致了。让人颇有李白所说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意味。

当然也有很多诗人词客早就注意到,端午赛龙舟,把欢乐建立在屈原之死这件事上面是不好的:

                  竞渡曲

          

              (南宋)刘克庄

           

            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

            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东注。

 

梅尧臣《五月五日》也写道: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元稹更是为这件事打抱不平:

                  表夏十首(之十)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元稹更是写了一首《竞舟》,批评当时的划龙舟比赛劳民伤财:

           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

           买舟俟一竞,竞敛贫者赇。

           年年四五月,茧实麦小秋。

           积水堰堤坏,拔秧蒲稗稠。

           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

           朝饮村社酒,暮椎邻舍牛。

           祭船如祭祖,习竞如习雠。

           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复忧。

           君侯馔良吉,会客陈膳羞。

           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

           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

           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

           岳阳贤刺史,念此为俗疣。

           习俗难尽去,聊用去其尤。

           百船不留一,一竞不滞留。

           自为里中戏,我亦不寓游。

           吾闻管仲教,沐树惩堕游。

           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

           我来歌此事,非独歌此州。

           此事数州有,亦欲闻数州。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节此淫竞俗,得为良政不”。都上升到为政之道了,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想要组个局,附庸一下风雅,祭奠一下这个特殊的日子,明代诗人边贡却写了首《午日观竞渡》:

            共骇群龙水上游,

            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

            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这说的就是我们这样“附庸风雅”的人呀!好好的心情又没有了。

屈原的愤懑出自家国大义,今天要说“报国无门”这样的话那就是个笑话。没有这个心境,写不出这个味道。

至于跳出屈原这个窠,专写端午龙舟竞渡盛景的,那就更多了。

唐代有位诗人叫张建封,写了一首《竞渡歌》,详细描写了端午“龙舟争霸”的场景:

            五月五日天晴明,

            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

            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

            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

            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

            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

            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

            竿头彩挂虹蜺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

            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眉血首争不定,

            输岸一朋心似烧。

            只将输赢分罚赏,

            两岸十舟五来往。

            须臾戏罢各东西,

            竞脱文身请书上。

            吾今细观竞渡儿,

            何殊当路权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

            会到摧车折楫时。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这几句一下子就把人带到了现场。

不写龙舟,写写其他的风俗。

苏轼《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欧阳修《渔家傲》: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到了明清,这几类诗词更多了。不过,都是这些角度。想要写出点新的东西,就觉得早被人写完了,空有一腔意兴,而无半点词句出胸。

所以,憋闷得很,而且一憋就是数十年。

于是就学一学“小学”功夫,考个古吧。

这个想法源于当年在湖南沅陵县的一次考察。

现在大家都知道岳阳的汨罗龙舟赛是很有名的。但是在沅陵,汨罗的龙舟显然是有点“不正宗”的。

沅陵县

沅陵这个地方很奇特,当地人的口音与湖南各地皆不相同,颇有“京腔”的味道。沅江民间对于“划龙舟”这项运动的热爱,可以说到了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当地人讲过一个故事来作为这种特殊爱好的注脚:

建国后的有一年,大旱,沅江已经快要断流了。当地政府决定当年停止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比赛,把精力放到抗旱上面去。结果,据说是惹得当地人抬着龙舟去闹县政府,差点酿成群体事件。

当然这件事我没有去核查。不过民间能够把这件事流传出来,足以说明当地人对划龙舟这件事是真爱。

沅江人划龙舟,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跟屈原没有什么关系。

那是他们的先祖乘坐独木舟从深山沿江出来的一种祭祀活动。可能是祭祖,也可能是祭水神。

当地民间还有传说,屈原曾经去沅江看过划龙舟,所以在《离骚》里写了““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在《九歌》中写道:“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沅陵龙舟的仪式

所以,端午是什么时候成为屈原“专属”的呢?

据考证,最早出现“龙舟”这个词的是《穆天子传》:“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挖出来的时候已经是西晋了,就是著名《竹书纪年》的一部分。但这个时候的龙舟,显然不是民间的物品,而是天子的座驾。

穆天子跑了几万里去见西王母,据说就坐了“龙舟”

南朝·梁(公元502557)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是现今看到的古籍中最早记录龙舟竞渡活动的,不过还不是专门指纪念屈原的活动。

不过,那时候有的地方已经把划龙舟与屈原绑定了。

南朝梁吴均在《续齐谐记·五花丝粽》中写道:

屈原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55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

唐朝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诗歌大盛的原因,划龙舟这件事开始与屈原发生密切联系了。但那个时候也有很多诗歌在写龙舟竞渡的时候,没有写跟屈原有关系的。比如前边所提到的张建封《竞渡歌》。

到了宋朝,可能也是因为文人地位高的原因,屈原的地位一再上升,划龙舟这件事终于和屈原捆绑到了一起。所以,宋以后,尤其明清,“划龙舟就是纪念屈原”这个命题得到了确认。

明朝末期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东周列国志》中把屈原和龙舟的故事最终完善,出现了后世传说的屈原投江、楚人划船救助、托梦制作粽子等情节。

明末杨嗣昌,就是制定“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围剿农民军起义、主张与清军和谈而导致卢象昇战死的那个杨嗣昌,写了一本《武陵竞渡略》,里面详细记载了龙舟的制造方法。

这样看来,屈原与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紧密捆绑,从晋朝开始,一直到明末最终密不可分,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

文化传承主要是一种精神,不管划龙舟、吃粽子与屈原是不是直接有关系,中华文化需要通过一种形式把屈原忠于国家、为国家前途而担忧的精神给“形式”化,并使之传承下去。

这个,也就够了。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