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2024/05/17
罗胜前
惠州名家荟萃,文化源远流长。如何弘扬传统文化,讲好惠州故事,树立惠州品牌,助力惠州高质量发展,成为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的使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会既要研究惠州历史,赓续惠州文脉,整理和出版先贤遗著;又要紧跟时代潮流,创作时代新篇,唱响时代旋律,推广诗联文化,提升惠州美誉,展现学会担当。
赓续文脉 开创新局
惠州诗联学会成立伊始就注重对惠州历代诗词楹联的整理出版。以陈幼荣会长为主的第一届班子和理事会,先后出版了《古今诗人颂西湖》《古今诗人颂惠东》《古今诗人颂惠阳》《古今诗人颂罗浮》和《古今诗人颂龙门》《大亚湾风韵》等系列书籍,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惠州各地历代诗人的简介及其作品,增加了当代诗人的创作内容,为惠州创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加了分、出了彩。十四年来,学会出版了诗联书籍33本,近五年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进一步搜集整理惠州的诗联文献,围绕新的主题进行系列创作,出版诗联作品17部。根据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的要求,学会整理出版了《惠州历代诗词选粹》,较为全面地归纳介绍了惠州历代诗词名家和诗词精粹。同时,学会根据不同区域和不同主题的需要进行了系列化的创作出版。
一是围绕城市发展的主题,以惠城区为代表,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创作整理了《惠城风韵》,从传统诗联的角度将其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描绘,记录了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历程与文化内涵。
二是围绕山水人文的主题,对大西湖景区180多个景点进行全面的实勘查证,搜集整理历代先贤遗韵,结合西湖风景区的现状面向全国诗人联家征稿,完成了《惠州西湖楹联集》《惠州西湖诗歌集》《惠州西湖词曲集》《惠州西湖辞赋集》等“西湖韵丛”的出版,第一次系统地完成了“诗词曲赋联”的整体溯源和全套出版,其中辞赋集与词曲集的梳理校勘和创作出版填补了惠州文化史上的空白。
三是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组织了100多名诗人到博罗的每镇每村实地参观考察,与乡村干部和群众进行广泛交流互动,体验生活,完成了《博罗风韵》的创作出版,实现了村村有诗的目标,扩展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创作题材,为文艺助推乡村振兴贡献了力量。
四是围绕工业与科技发展的主题,以仲恺高新区为依托,组织学会100余名诗人分批分次走访高新区,走进企业和车间,与工人和科技工作者深入交谈,了解工业和科技发展动态和工人企业家的荣誉艰辛,开展了工业诗词和科技诗词的创作尝试,完成了《仲恺风韵》的创作出版。
五是围绕赓续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联合深圳、东莞、汕尾、河源等地200多名诗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惠州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进行了歌颂,创作了《诗颂百年》的巨著,为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六是围绕见义勇为的时代英雄、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积极有为的先锋模范,发动诗人与他们一对一访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探讨他们的精神世界,创作出版了《岭东名郡 惠州好人》一书,用诗词楹联为他们树碑立传,讴歌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七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的社会事件,进行了大量的专题创作。在港珠澳大桥通车、冬奥会举办、神舟系列上天、抗险救灾等大事方面,学会有专题创作;在惠东抗击特大洪水、文艺助推乡村振兴、省运会在惠州举办等惠州大事方面,学会有专题创作。如惠东2018年的特大洪水,学会只用两天时间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在《惠州日报》整版刊登,鼓舞了前方党政军民的士气。这些创作紧跟时代潮流,紧跟政策引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八是围绕创作展开评论,以评论促进创作。学会内部设立了评论部,每月定期出版诗评联评微刊,与惠州的评论家协会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名家面对面”的形式点评讨论学会诗人的作品,召开评论家与诗人的座谈会,出版了《诗词论谭》等评论专著和评论文章。通过诗人与评论家的互动,开展互评和自评,让创作与评论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强化精品意识,有效提高了诗人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水平。
各种诗词写作和文献出版,学会以什么为原则呢?那就是守正创新!对历史人物和先贤遗著要正本清源,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新诗写作要守规则、讲规范,存正心、扬正气;要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思想不落伍,词汇有新质。学会鼓励写作时适当引入流行性的民间用语、网络用语,工业和科技用语等新兴词汇,为传统诗词的发展增加活水活力。反对抱残守缺、故步自封、陈词滥调,鼓励扬弃并重、勇于尝试、开拓创新!守诗联之美,创时代之新!
创建为标 发展为本
2018年诗联学会换届后,新的领导班子和理事会以创建“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楹联文化之市”为学会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惠州市委宣传部、惠州市文联的领导下,学会上下一心,用两年多时间,推动并成功实现了惠城区、惠东县和博罗县三个“广东省诗词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的挂牌,涌现了一批广东省和全国诗教先进单位。五年来,学会还推动创建了一个广东省楹联文化之区、两个全国楹联文化教育基地、六个广东楹联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其间,创建是学会的中心工作,但不是主要目的。创建只是学会推进各项工作的抓手。通过创建工作促进诗联文化和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才是学会的根本目的。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诗词楹联是传统文化的明珠,是人民情感与美感的最佳表达,但它面临着外来文化、快餐文化的侵蚀,需要有更多的人来重视和弘扬。在创建过程中,学会通过诗词楹联进机关、进学校、进景区、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等活动,展现诗联之美、文化之美、中华之美,彰显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人来重视它、挖掘它、传承它、发展它。
二是通过创建工作带动诗联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因为创建的需要,学会成立了诗教部,建设了一支较大的诗教队伍,走进大中小学和各类人群。每年在线上线下开展上百场的诗联讲座,举办全市小学生吟诵比赛、中学生诗词大赛,让传统诗联之美在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大中学生熟悉规则,让诗联爱好者掌握技巧。学会还邀请包括中华诗词学会郑欣淼、周文彰两任会长在内的名家到惠州举办讲座。学诗联、写诗联的热潮正在惠州持续深入地兴起。
三是通过创建工作提高惠州的知名度,促进惠州文旅经济的蓬勃发展。创建期间,学会举办了包括中华诗词学会第33届理事会暨苏东坡学术研讨会在内的各种大小型诗词楹联学术研讨会。诗人们将诗词对联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媒体上,广泛宣传了惠州的山水人文之美,丰富了惠州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惠州的文旅品位,提高了惠州的知名度,增加了惠州的旅游收入,促进了惠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创建也是生产力,是润物无声而客观存在的生产力,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有容乃大 合力为功
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之所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了一些事,得益于这个时代的伟大,得益于这个城市的包容,得益于所在团队的共勉。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是一个包容向上的组织。以惠州的“西子七姐妹”为例,最初的七个人来自六个省,现在发展成了一个近百人的女诗人群体,写诗出书,生机勃勃。几任学会班子和理事会成员一样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大家相互包容,无私奉献,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为惠州诗联事业的进步,为惠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是诗联学会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