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多彩的元宵节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2-24 20:54:42    文字:【】【】【

admin2024/02/24

 罗昭伦

春节虽然已接近尾声,但热闹的年味儿并没有因此戛然而止,因为又一个节日——元宵节,已迈着轻盈的脚步缓缓向我们走来。

按照我国传统习俗,只有过了元宵节,年的气氛才渐渐平淡下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每当我读到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总让我想起儿时过元宵节的点点滴滴来。

在农村人的眼里,最舒服最热闹的要数过元宵节了。在他们看来,大年是春节的序幕,元宵节才是春节高潮,就像压轴戏放要在最后演一样。所以,人们也称元宵节为狂欢节。

故乡的元宵节是从白天开始的。人们说,“白天游神,晚上游灯。”很小的时候,在老家就见过“游神”。游神,又称游财神、福神,就是抬上用纸做的所谓“财神、福神”到处走一走,目的是消灾、祈福。这不是封建迷信,是家乡人的一种信仰。因为人们很体谅“财神、福神”一年正襟危坐的苦,要管人间万事的累。一大早,左邻右舍便找出几把破旧得不能再用的椅子,因陋就简做成财神和福神的座椅。财神和福神出巡,敲锣打鼓就不用说,开路要四门铳枪,铳声比春雷还响,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为了愉悦财神和福神,同时也愉悦自己,大家穿大红大绿的衣服。凡是财神和福神要经过的地方,乡亲们都要用草纸燃起一堆火,预示新的一年自己的家景要红火。每走一段距离,如果遇到有住户人家,都要在家门前的地上摆上水果等供品,然后在杯中斟满美酒,敬献给财神和福神。嘴里还不停地念叨:“保佑家人四季平安,财源广进!”

“爱元宵三五分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灯,是故乡元宵节的一大亮点。五彩的灯笼,悬挂在大门上方,堂屋、厨房、厕所等,凡是需要有灯的地方,必须要有亮点。微风吹拂,摇曳的灯笼给元宵夜平添了几分诗意。如果当天晚上有月亮,左邻右舍便坐在室外的地坝上吹牛谈天。月亮一旦出来后,大家便抬头仰望天空的圆月,而后微闭双眼,感悟“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的意境。

那个时候,由于我的家庭条件所限,没有更多的玩具,我家点亮的纸灯笼,也算是最心仪的节日礼物了。灯笼是父亲用纸折叠的,压下去便于携带收藏,撑开来就是形态各异的灯笼,底座中间有铁片做成的蜡烛托,像一个四瓣小花朵。放上小蜡烛后,将四个“花瓣”竖起,以固定蜡烛,再将灯笼轻轻向上拉开,用一根小竹棍将灯笼上方的细铁丝缠绕挑起,一个氤氲着朦胧光影的灯笼便熠熠生辉起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记得有一年元宵节,父母说带我们去万盛城区看热闹,也是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笔,那种既新奇又紧张的感觉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那天吃过中午饭后,父母和我及弟弟妹妹几人,从家里步行来到南桐煤矿汽车站。由于是过节,乘车的人特别多,我们足足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挤上去万盛的客车。

华灯初上时分,城区楼宇霓虹竞亮,街道两边大红灯笼高悬,地上彩灯点点闪烁,一派喜庆气氛。大街上,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可以用“拥挤不堪”四个字来形容。从万东路到勤俭路,舞龙的,耍狮子的,扭秧歌的,还有跳集体迪斯科的等等,平常见不到的节目,在那天是尽情施展,让我们大饱眼福。

尤其是看划旱船最有意思了。在万东路上,漂亮的船姑娘坐在船舱,恰似一朵流动的花儿在街上飘荡,船儿搁浅了,老艄公用桨撬、肩扛、手抬,动作诙谐夸张,惟妙惟肖。嬉闹声、欢笑声、锣鼓声,声声交织在一起。劳碌了一年的人们,身体放肆地扭一扭;憋屈了一年的嗓子,拼命地吼一吼,喊出一年的舒心如意,汇成元宵夜晚的交响曲,回旋飘荡城区的在上空。

焰火晚会开始后,漂亮的礼花此起彼落,一颗颗火药丸不间断地从地面升腾,“嗖”的一下上天,随着如滚滚春雷的鞭炮“轰!轰!轰”地在天空炸开,耳畔嗡嗡嗡地响,沉睡的大地此刻被隆隆的响声唤醒。一个连着一个的礼花,绽放出美丽的花瓣和色彩,犹如流星雨一般降落在人间,璀璨了整个夜空,照亮了一张张溢满喜庆的笑脸。稀疏的星星,眨巴着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绚丽的烟花在自己身边绽放,瞬间凋零。朵朵烟云在轻风的牵引下,沿着现在的万东路南北方向一路散去开来。烟云散去的方向,一轮硕大的玉盘正从家属楼的边缘处冉冉升起,大地一片清辉遍洒。因为害怕危险,父母总是不让我们靠近看,但顽皮的我们总是趁父母不注意就往前面凑,有时火药的余烬飘洒下来时,落在脸上、身上,父母便急忙将我们拖开。尽管父母心里不高兴,但我和弟弟妹妹却乐开了花。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走进人们的视野。在丰富人们春节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古朴与现代交融、传统与文化并重的视觉冲击力。虽说记忆里的元宵节充满了美好向往,但如今的元宵节依然会成为未来日子里的闪光点。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