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过年说年画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2-05 20:43:12    文字:【】【】【

admin2024/02/05

 

罗昭伦(重庆)

 

和春联一样,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年画,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画种之一,为我国特有。

史料记载,年画最初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东汉末年《风俗通义·祭典》记载:“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宋代被称为纸画,明代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张、卫画、画片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在李光庭所著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才出现“年画”一词。

20世纪90年代前,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家庭条件如何,日子过得怎么样,过年时,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买几张年画来张贴。每年只要一进入年末岁首,大街小巷的年画市场异常火爆。这些画作,一般都是印在大张的白纸上,内容充实,色泽鲜艳,种类异彩纷呈,武将、财神、门神、观音、八仙、寿星等等,应有尽有。由此可见,年画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贴年画一般都是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来选择。老年人一般喜欢贴《麻姑献寿》;书香门第或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会选择梅兰竹菊一类带文化品位的四扇屏年画。记忆中,领袖画有《毛主席去安源》,英雄画有《草原英雄小姐妹》,肖像画有《难忘的岁月》,样板戏画有《沙家浜》《红灯记》,工农业生产画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神话画有《牛郎织女》《西游记》,古装画有《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新的一年能招财进宝、五谷丰登的摇钱树和聚宝盆,有《连年有余》的娃娃抱金鱼等等。

在那个年代,一进入腊月后,大人们便开始“忙年”了。除准备各种各样吃的、喝的,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外,就是贴年画、挂春联了,目的是让房屋焕然一新。就我家而言,父亲买来新的年画后,都会把上面的故事讲给我和弟弟妹妹听,以至于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八仙”的姓名,知道许多古代神话故事。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幅名叫《摇钱树》的年画:画的中央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树的上面挂满了铜钱、元宝、鞭炮等,树下是一群身着节日盛装的小孩儿,在欢快地玩耍,整个画面充满着浓浓的节日气氛。长大后我才明白,父亲是想用这幅年画来表达对家庭的期盼,希望一家人来年能过上富足美满、兴旺昌盛的好日子。

张贴年画首先是煮浆糊。母亲说,煮浆糊要用纯白面粉,才能保证年画粘贴得牢靠。这个活儿一般是由她亲自来做。母亲很会精打细算,嫌家里煮饭的铁锅太大,因而把面粉抓到盛饭的大铁勺子里,放水搅匀后,点上一堆小火,慢慢地熬。随着白色的面浆由白而黄,由生到熟,一股面香亦从淡到浓,溢满整个房间,馋得我们直咽口水。浆糊熬好稍微冷却一会儿后,父亲和母亲便开始张贴年画了。

贴年画是很有讲究的。大门上要贴“门神”,一个凶神恶煞的大汉手执大刀,头戴盔甲,身披战袍,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小鬼自然不敢来侵犯了。灶房要贴“灶神”,灶神很慈祥,预示着一年四季天天开火,灶火旺盛;堂屋要贴“财神”,贴了财神爷就能保全家四季发财,官运财运亨通;老人的屋里要贴“仙童拜寿”,一个胖娃娃骑在蛟龙身上,手托一盘仙桃,寓意老人长命百岁。接下来才是我们小孩子的屋子,父母会贴一些我们喜欢的年画。

父母贴年画时,由于我和弟弟妹妹帮不上忙,只是站在旁边看热闹。母亲作为一家主妇,除夕这天本来最为忙碌,之所以撂下其他活儿不干来贴年画,是因为没有她的参与,那些浆糊是根本不够用的。张贴年画时,父母二人分工明确,母亲手拿两把笤帚,一旧一新,旧的用来往墙上涂抹浆糊,待父亲把画贴上后,再用新笤帚轻扫一下,年画便平平整整地贴牢了。神奇的是,只要年画一贴上墙,原先陈旧、黑暗的房间,顿时变得蓬荜生辉,喜气盈门,呈现出一派崭新的节日气象。

年画,不仅是过年时对家家户户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同时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每个阶段的年画都烙着不同的时代印迹,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在消息闭塞的年代,年画够得上百科全书式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是乡村风俗文化的积淀,包蕴着中国民间的精神风貌。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年画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春节,它丰盈了我寂寞枯燥的童年,我也在日渐泛黄的年画中长大。如今,一说到过年,人们提得最多的是压岁钱、烟花爆竹、春联,而对于最具中国传统新年象征的年画,已成为一段难忘的历史和魂牵梦萦的回忆。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