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一个“打工总编”的“中国梦”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4-01-08 19:39:22    文字:【】【】【

admin2024/01/08

 

罗满元(罗老二)

 

1998年到2018年,整整20年。

20年,湖南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湘报刊也走过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历程。

20年,我从一个“打工记者”成为一个“打工总编”,更是亲身感受和见证了湖湘报刊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圆了我做一个好记者好编辑的梦。

1998年长沙的冬天很冷,但湖南媒体掀起的改革潮,又让长沙变得很热。

《当代商报》率先打响了湖南媒体走向市场的第一枪,面向全国公开招聘记者、编辑。我怀揣着梦想,与全国各地400多名有同样梦想的人一起奔赴长沙应聘“赶考”。

那一段时间,长沙的主要街头,到处悬挂着《当代商报》即将横空出世的横幅条幅,大有“《当代商报》一出,满城洛阳纸贵”的势头。

那一段时间,《当代商报》将笔试过关的100多人集中在长沙工程兵学院的校园里进行军训、培训,为《当代商报》创刊问世进行最后的人才准备。

没有想到,40岁的我,一个在100多名学员中年龄第二大的青年或中年男人,竟然以最出色的笔试、面试、竞聘成绩,成为《当代商报》最早聘用的记者、编辑。

更没有想到,在竞聘《当代商报》中层领导时,我竟然一举拿下“周末部主编”的重要职位,而且是报社所有中层领导中唯一一个“体制外”人员。当晚,湖南经视在黄金时段报道了这一消息——顺便说一句,那时的湖南经视名气比湖南卫视还大。我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从容而自信。我到现在都怀疑,我当时不知为什么有那样的勇气和豪气。

第二天,我接到了许多朋友、同学和媒体同行恭喜和祝贺的电话,有几个杂志编辑还专门赶到报社来看我。他们说,欢迎我到长沙来与他们“并肩战斗”。因为在此之前,我在湘南一座县城供职,一直喜欢写点文字,一直想着成为一名职业记者、编辑,直至后来当上了一家县级党报的总编,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了100多万字的作品并加入了省作协还得过很多七七八八的奖项,与全国各地报刊的编辑有了许多联系,虽然大多未曾谋面,但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一到长沙落脚,我就在媒体圈里有了很多同道中人——虽然他们大多是“体制内”的人,但经《当代商报》这么一“闹腾”,他们也有了“山雨欲来”的危机感。

果不其然,《当代商报》的强势出击,顿时搅乱了湖南媒体市场化改革的一池春水,不仅推动了当时的《湖南工人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湖南人口报》《湖南科技报》《环境保护报》《科技导报》《文化导报》等报纸的市场化转向与扩版,更直接催生了“与市场完全接轨”的《潇湘晨报》《东方新报》更轰动的问世。这之后,《天下情》《天地人》《生命》等一批期刊也以自己不同的个性与招数搏击市场,而且红极一时。只是,大浪淘沙,后来这些报刊有的正在衰落,有的已经被市场的洪水淹没了。幸运的是,如今有了更多的后起之秀。

在湖南媒体这场市场化改革的“混战”中,我作为一名“打工者”,似乎有了一种独特的“优势”。我像一只城市麻雀一样,哪里“树高”哪里“食多”就往哪里“栖身”。最初5年,我先后在《当代商报》任周末部主编、在《科技导报》任周二刊执行主编、在《天地人》任编辑部主任、在《企业家天地》任副总编等,同时在数家报刊兼职,累并快乐着。

在长沙闯荡的第五年,我感觉我这个年龄的人,再这样拼命真的扛不下去了。如果硬扛,就累而不快乐了。于是,我在寻找着新的机遇。

毕竟在长沙,毕竟在大都市,只要你关注,只要你有心,这样的机会随时都有。

2002年,湖南省委组织部《当代党建》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省级部门党刊也向社会打开了大门。我好不高兴,欣然前往报名应聘。

这一次的招聘,不像是媒体招编辑记者,倒像是党政机关招公务员,很有些“高大上”的味道。虽然只招聘四五个人,但应聘的有近200人,而且应聘者似乎都“大有来头”,报刊社和电视台的名编名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员、党政机关的科处级干部、名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等等,来了不少,可谓高手云集。他们无疑都是热爱媒体的人,但或许不少人也是奔着“省委组织部”的名头来的,甚或是把进入杂志社作为进入更高层级党政机关的一块“跳板”的。

当然还是那一套,笔试、面试,初录、试用、聘任,他们还多了一道程序,对试用人员做了一次“外调”,以确保“政治合格”。

面试那天,从近200人当中选出来的10个人依次单独进入考场“过堂”。几十个面试官坐满了一个小礼堂,坐在第一排的主考官不下10人,大多是厅级高官,那阵仗,让见过些世面的我心里也有了几分忐忑。记得面试有这样一道题:“你到《当代党建》来应聘,你有什么优势?”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镇定了一会,然后轻松地笑着回答:“我没有‘优势’,只有‘劣势’。人家都是35岁以下,我是40岁以上;人家有高学历、高职称、高颜值,我没有。但我曾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过,有‘政治底线’;又在媒体市场摔打过,有‘市场眼光’。我认为部门党刊最需要的就是我这样既有沉稳性格又有进取精神的人,既能确保党刊应有的严肃,又能把严肃的党刊办得生动活泼……”回答既在考官们的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还有点小个性小特色。

自然而然,我幸运地成了最后被聘用的四个人中间的一个;再接再厉,两个月后,我又竞聘成了采编部主任。

如鱼得水。在曾经熟悉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中,我的工作激情再一次得到激发。两年间,我把笔触伸向湖湘大地,奔波在三湘四水间,组织、参与、采写了诸如《一个省委副书记的十六个人生片段》《为了6700万湖南人民的生命》《黄伯云:中国新时期第一只留美大“海龟”的“创业史”》《黄祖示:传奇将军的英雄传奇》《韶山:从“革命圣地”到“旅游胜地”》《写在宝庆大地上的为民诗篇》《潇湘大地满眼春》等一大批有分量、有特色、有影响的通讯作品,赢得了领导、业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可有些遗憾的是,正当我准备继续大展宏图时,遇到了报刊政策的重大调整,省直及其以下党政部门一般不再办报办刊。从此,报刊走上了更加科学、规范的改革发展之路。

编完最后一期《当代党建》,我背着行囊走出湖南省委大院,去寻找我的“下一站”。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2004年秋冬,湖南省邮政公司旗下的《时代邮刊》领导易人,接掌《时代邮刊》的唐韶南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因缘际会,我很快被他纳入麾下,被聘任为副总编,后又被“擢升”为执行总编。

当时的《时代邮刊》期发量只有区区4000份,编辑记者的工资还欠着一大笔,是个十足的“烂摊子”。

怎样才能让《时代邮刊》“起死回生”进而“做大做强”?我和唐韶南在日夜思索。最终,我们通过对全国期刊品种、结构、定位等状况的分析研究,通过对读者需求状况的调查考察,通过对杂志社所处地域、采编力量、基础设施等主客观条件及优劣势的比较,决定从2005年起全面改版,确定办一本“有思想的湘版期刊”。

横下心来,卧薪尝胆,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收获希望。一晃14年过去,在我们的持续努力持续坚守下,《时代邮刊》奋力搏击市场,渐成气候,期发量由2004年的4000份“十四连增”到2018年的115万份,傲立在中国邮发期刊的最前列,创造了新媒体时代中国期刊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时代邮刊》还相继获得“湖南双十佳期刊”“湖南最具影响力期刊”“湖南出版政府奖”“中国百强期刊”“中国最美期刊”“中国畅销期刊”等众多荣誉。

14年间,我与《时代邮刊》一同成长一起成功。我一边勤勉工作、潜心办刊,一边在办刊实践中探索期刊创新发展的新路,逐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办刊理念。尤其在内容建设上,我在期刊定位、专题策划、文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针对性、建设性、前瞻性的观点,在业界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也因此多次受邀为湖南新闻出版行业中高级职称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讲课,做了“讲师的讲师”“教授的教授”。

1998年到2018年,我在湖南媒体圈奋斗了20年,其中甘苦,寸心自知。这2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部分,是湖湘报刊改革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全部人生的一部分。当我收到一封封读者来信和电邮的时候,当我站在领奖台上领取第一届“湖南期刊优秀主编”奖等一个个奖杯证书的时候,当我一次次在讲台上传播我的办刊理念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湖湘报刊的大改革大发展大繁荣,更不会有我这个“打工总编”编织和实现梦想的机遇和舞台!生逢其时,恰遇盛世,我的一切拼搏和努力,都值了!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节点,也是我60岁的人生节点。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需要再出发;60岁的我,也需要再前行再寻梦。我的下一个梦想在哪里呢?在“罗老二”!

“罗老二”是我的原创微信公众号。20176月,我注册这个公众号时,曾经放出豪言:“今后,如果我把‘罗老二’玩大火了,谁要敢在我‘罗老二’面前称写微信是‘老大’或者‘第一’的,我就跟谁急!”

其实,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的豪言只是想表达一个老媒体人对媒体如何融合转型升级的一种希冀而已。“罗老二”,或许是我媒体生涯的又一个“下一站”,也可能会真的成为我这个“打工总编”的“中国梦”的精彩续集!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