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得碑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10-06 17:12:00    文字:【】【】【

admin2023/10/6

 

 

罗平安

 

二零一五年四月,浊水徐孟德老人到政务中心办事,顺便来舍访予,闲谈中,他说:“平江宋朝探花罗孝芬墓在他家附近……”,又说:“目睹五八年被当地人抬走墓碑去修河堰,前几年还看见墓碑倒在某田圳边,应该还在”。当我听到这个线索时,顿使我联想到古罗子国的先人活动有关,因为我对罗子国的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

时维九月,我邀周志到浊水潘坳徐老家,就是想请他带我去寻找罗孝芬墓碑的事,一进屋见徐老腰背有点痛,只好不提此事。

又过一月多,罗运有事从我这路过,他说:“今年清明,族隆叔带人把罗孝芬墓,刨起立了个大堆……”。当时我兴奋对罗运说:“罗孝芬墓碑现还在浊水,约定星期天去看看”。于是,我打电话联系好徐老。第二天中午,在他带领下,终于在浊水潘坳新修水泥路旁不远的田圳边,找到了罗孝芬的墓碑,见其碑反扑在小水圳布桥走的,碑的正面沾满了黄泥巴,大多数的字被泥沾得看不清,悠悠岁月,它好象找到了主人一样,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感叹铜驼会在荆棘耳。一看是方古碑,有很高文物价值,其时迫不得急,找车运回。

把罗孝芬墓碑运回家后,马上用刷子清洗干净,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特别是碑额刻“宋探花罗公孝芬官□□”几个行楷大字,格外醒目,隐约可见凿刻的刀斧迹痕,此碑长方形,文字为横式竖排,典型的明清碑版风格。这方碑,是平江的最新发现,可为我们提供很好一个历史参照,关于罗子国的先民如何演变?古人吃、穿、住、用、行与现代人有何差别?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情况怎样?我们可以从这方古碑中找到一点蛛丝马迹的答案。因此碑残缺不全,不知何时所立,一时无法查考,甚为遗憾。其碑系青石,宽118厘米,高70厘米,厚8厘米,详图于下:

我知道有记载于纸上是史实,只要有史籍存在,翻阅便可读解;有刻凿在石板上是纪实,它则蕴藏含更深层次的东西,一般不易读懂。于是,晚上我打开电脑上网查资料,又忙于翻家谱,做笔记、作记录,在灯下开始追根寻底。

罗孝芬是平江有史以来唯一的探花郎,字廷杨,号翠峰,生于宋庆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生而颖异,幼而勤学。宣和年间,罗孝芬居室侧有一棵大柿树,雷折之,火燎烧焦处,仿佛有“罗状元”字样,字下还有三点,人莫能测。翌年,举进士,殿试第三及第探花,始司其兆云。

据清《湖南通志》卷164记载:中进士后,时相欲以女许之,不从。授舒州士曹参军,后改任校书郎。宋靖康初,以母老乞归,于平江城北建画锦桥、秀野亭。绍兴七年(1137),除秘书省校书郎,起通判永州,后官至直秘阁提举荆湖南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一年,知衡州,十三年奉祠(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秦桧荐召,辞不赴。因王师必再荐,授吏部郎。二十七年,知严州,是年十二月,改荆湖北路转运判官。

罗孝芬为官有声,廉约,所得俸,家不留储,以余济贫者,举公益,士民敬仰之。有《石牛寨记》、《鸡肋集》、《孝友录》卷七、《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六等传世。高寿而终,卒于岳州,墓在今平江三阳乡浊水潘坳杨树垅,草塘丘堪上虎形,坐南朝北,原封土堆宽四米,长四米,坟前三柱两碑,1958年,墓碑、砖、石被挖去修水利,现仅存两个半圆形的土堆。

当我得到这方古碑后,一直视为珍宝,经常站在碑前,捉摸着、抚摸着,从碑上慢慢地解读着、研究着,也使我增长不少知识。同时招来不少文物爱好者和古玩收藏者,有的要出重金收购,都拒绝了,我把这方珍贵的古碑捐献到罗氏纪念馆去,让罗氏子孙世代瞻仰。

 

 

 

 

(罗家音频视频多,谁赠空间与我和?括号:付费也可)

广告虚位以待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