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罗建文推荐:奇伟之观,无非险远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5-23 16:09:14    文字:【】【】【

admin2023/05/23

  

罗力玮

2023-05-22发表于广西

 

面前的书桌上,摆着一本蓝色封面的厚书,有词典的厚度,却不是词典;有词典的特点,却依然不是词典。

我是理科男,大学四年在一所工科院校的商学院度过,因为身体原因,我知道毕业后大概率是不能讲什么“专业对口”,专业课程于我,也许只剩下学分意义、文凭意义。混学分、不挂科,似乎可以了吧?

学校发的课本中,有一本略显浮夸的《经济学原理》,大开本,得有三四斤重,七百页厚,作者是哈佛大学教授曼昆,发到学生手里的英文影印版,除了封面和版权页,再没有半个方块字,在我们这些“数月前的高中生”看来,满是英文的书页尽是幸灾乐祸、嬉皮赖脸的表情,简直欠打。给我们上课的老师在法国马赛留过学,一次课间提到法国面包“美味”,全然一副“饿了”的眼神。老师看到几节课之后学生依旧面露愁容,“放水”说课程的节奏很快,“怕跟不上的话可以去买翻译的教材”,不过上课还是英文为主。大家便人手一册买了译本教材,当学步车用。

“学步车”我也随大流买了,不过还是先强迫自己“硬看”英文教材,而且是遇上生词不查字典的那种“硬看”。记得教材上讲“供给需求曲线”,有个词是“slope”,第一眼看上去我是不懂的,但也不看第二眼,接着看下面的内容,“slope”下面还有,见了三四次悟出来,“slope”说的无非就是曲线的“斜率”。反复几周下来,不查字典我也能读懂大部分内容,跟上老师的快节奏。直到课程结束,当学步车用的译本教材我根本没怎么看过,“车费”算是白费了,当然也不可惜。那些“充分利用”词典、译本的同学则大多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即便他们的基础不差,但查字典、看译文终究费时又费力。

换言之,用了学步车的终究还是离不开学步车。

接下来一个学期,用英文教材的《经济学原理》不开课了,我只能给自己开其他英文课程。我找的教材是《英国文学名篇选注》,商务印书馆出的,蓝色硬封,很厚实,超过一千页,像词典。书的内容比封面更硬,从古英语的民谣到莎士比亚、吉本,再到上世纪的乔伊斯、艾略特、萧伯纳,都是原文入选的英文名篇。我喜欢历史,读这本书也是从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选文开始,许国璋先生为这本书选了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第一章的部分段落。吉本为他这部六卷本巨作写了一个无比恢宏的开头,古奥的用词折射出气吞万里的帝国盛势,后来我读了这部著作的中文节译本,觉得译本的开头远不及原文那般有气势,实在“弗如远甚”。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许国璋选的吉本,顺带背下了开头的那一段,过后还给英语老师交了一篇读书报告,心情蛮愉快的。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自以为好”的开头呢,可能是完蛋的一半。对胃口的吉本舒服地看完了,剩下的内容可就难了,生词连篇,句法艰深,文化隔阂——书的前言说得清楚,“供英语专业大四学生用”,对非英语专业的大一学生当然是很难的。好在阅读的快感依然不时出现,即便是花很长时间查英汉字典、理解文句意义,劳神苦思,我还是把整本书啃了下来,到最后,书的天头地脚则写满了单词、句子的释义,几乎变成了一本可能不太好查的词典。

看这本书花了我三年的课余时间,在这个一切求快的年代,似乎挺异类。慢也有慢的好,许多精彩漂亮的英文都刻进了我的脑海,日后工作撰写评论,写得好的句子经常都有英文的出处,可能是英格兰的济慈,也可能是爱尔兰的叶芝,而评论署名的作者不过是拾人牙慧的剽窃者罢了。如今翻开那本写满笔记的书,许多原先需要查字典的生冷词汇现在已然熟悉,不再需要查字典。大学毕业后,英文依旧是我的阅读语言,从影印的历史著作、新闻学教材到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原版书,乐此不疲,毕竟,这些英文书再难也没有《英国文学名篇选注》来得艰深,后者我已经在大学图书馆里看完了。

王安石游褒禅山,感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那些奇伟、瑰怪的绝世美景,真的都在偏僻险远的绝境之地吗?是,但又不是。追寻绝世美景的人们不停查阅,四处打听,出发,到达,打卡,拍照,照片背景十有八九都是人山人海——一千年前王安石还可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千年后,世间各处险远莫不游人众多,据说这个“五一”假期就是“西北堵骆驼,西南堵珠峰”,“堵”过了假期之后,回来还要面对庸常艰苦的工作生活,意义何在呢?

也许,所谓的绝美之地,其实并没有什么具体的经纬坐标,而是个人在经过艰苦努力、甚至付出巨大牺牲之后达到的地方,可以是长久卧床之人下床迈出第一步,可以是数学学渣解出考卷的压轴大题,可以是比之前个人纪录多出一两个的引体向上,可以是长久积郁化成的一段文字。王安石所谓的“险远”,更合理的理解大概在于自己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达到的地方,而不是人皆不能至的地方。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即便身陷果壳,我依然是无限空间的王者”。许多人的生活并不顺遂,身陷果壳,不得不“走一条险道”,然而不该忘记的是,就在身边伸手可及的地方,依旧有无限空间,有诸多可能。努力伸出触角,也许就是从未领略的风景。

几年前,我到欧洲游玩寻访,最后一站是科隆的一座哥特式建筑,通往尖塔顶的台阶很窄,绕着一根轴螺旋上升,我右手抓着中轴爬了五百多级台阶,转了不知多少个360度转到塔顶。尖塔下面,便是那条在古罗马历史中就已经凶险异常、奔流不息的莱茵河,我瞬间就感觉个人其实很渺小,在历史长河面前很渺小,在无垠空间面前也很渺小,不过是在山丘上爬行的一只蚂蚁罢了。蚂蚁再渺小,大概总还会不停去爬,爬完此处爬彼处,也许爬过了高处,再爬次高处就不会觉得太难,也许在为了一缕阳光而奋力挣扎前行,前方是自己未曾爬过的高处。诗人威廉•布莱克写过,“心中抗争决不停歇,手中刀剑永不沉眠”,人生在世,也许不过如此。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