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全国11位“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剪影
作者:管理员    发布于:2023-04-11 15:56:01    文字:【】【】【

admin2023/04/11

 

 

罗满元 罗老二

2023-04-10 08:21 发表于湖南

 

二哥在这里盘点的全国11位“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是在 2007年那场声势浩大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评选出的53名“国家级”道德模范中遴选出来的。盘点在这里,一是为求证中国传统孝道并未失落,二是为打造新时代的新孝道提供范例。

 

曹于亚:捐肾救父命

曹于亚,女,1986年生,共青团员,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

曹于亚家住邻水县一个贫穷而又偏僻的小村庄。200611月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曹于亚突然接到电话,得知父亲因患尿毒症已送至重庆西南医院抢救。第二天赶往医院看望父亲。当母亲告诉她即便卖了房筹够了钱,没有肾源也救不了父亲时,曹于亚毅然决定要用自己的肾救治父亲,成为重庆市西南医院女儿向父亲成功捐肾的第一人。

手术成功了,曹于亚回到了校园,专心备战迎接高考。每天放学后,她仍像过去一样帮着母亲忙家务。2007年,曹于亚考入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

 

刘霆:背母求学业

刘霆,男,1986年生,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052班学生。

刘霆13岁那年,母亲不幸患上尿毒症。昂贵的医药费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亲不得已离家另谋生路。面对艰难境遇,刘霆自强自立,在照顾母亲的同时勤奋学习。2005年,刘霆考入浙江林学院。缺钱治病的无望和拖累儿子的内疚,一度使刘霆母亲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防不测,刘霆毅然背着母亲来上大学。每天课一上完,刘霆就赶回租住的房子,整理家务,清洗衣服。食堂吃饭时,刘霆吃一半,给妈妈留一半。为了节省费用,刘霆学会了测量血压和使用电疗设备、打针等,自己在家给母亲治疗。

刘霆“背母上学”的故事不胫而走,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杭州话剧团以刘霆为原型,创作了青春励志话剧《永远和你在一起》。广州大东街孝道文化广场还将刘霆“背母求学”的故事塑成了雕像。

 

罗映珍:日记醒警夫

罗映珍,女,1980年生,中共党员,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人员。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200510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罗映珍始终默默地坚守,默默地付出,用饱含着真情和热泪的日记呼唤着丈夫的苏醒。“我相信只要你有坚强的信念,你就能挺过来,意念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坚持,要么放弃,我选择继续坚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洪战辉:嫩肩挑全家

洪战辉,男,1982年生,中共党员,中南大学学生。

1994年,洪战辉的父亲突发间歇性精神病,造成妻子受伤骨折,女儿意外死亡,家里欠下巨债。随后,父亲又捡来了一个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女婴。面对沉重的家庭负担,母亲离家出走了。年仅13岁的洪战辉,默默地挑起了伺候患病父亲、照顾年幼弟弟、抚养捡来妹妹的家庭重担。这副重担,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何况一个10多岁的孩子!但洪战辉没有退缩,一挑就是12年。为了挣钱养家,他像大人一样,做小生意,打零工,拾荒,种地。他利用课余时间卖笔、书、磁带、鞋袜,在学校附近的餐馆做杂工,周末赶回家浇灌8亩麦地。为了带好捡来的妹妹,洪战辉费尽心血。从高中到大学,他将妹妹一直带在身边,每天都保证妹妹有一瓶牛奶和一个鸡蛋,自己却常常啃方便面……在他孝心和爱心的感染下,他和他的一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父亲的病情已明显好转,出走的母亲、打工的弟弟也相继回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

 

谢延信:跪情养岳家

谢延信,男,1952年生,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滑县小伙谢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婚后幸福美满。然而第二年妻子产下女儿仅40天便撒手人寰,临终前她一遍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俺就是你们的亲儿子,你们有病俺伺候,百年以后俺送终!”这一跪,跪出了30多年的真情与责任,跪出了30多年的忠贞与孝心。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岳父大便干结,他用手往外抠;岳父喜欢听豫剧,他省吃俭用买了一部收音机;岳父喜欢听武侠小说,他借书读给老人听。他帮老人按摩、翻身、擦洗、活动,老人心情不好骂他,他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岳母体弱多病,谢延信想方设法为老人买补品补养身体。

为了省下钱给老人治病、补充营养,谢延信直到患脑出血住院前,没有为自己花过一分钱看病。谢延信也老了,也病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仍在一心一意地苦撑着那个艰难的家。

 

黄来女:在学事病父

黄来女,女,1985年生,中共党员,武汉大学学生。

黄来女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一个贫困家庭,4岁起就与父亲相依为命,2003年考入武汉大学并享受特困补助。2005年元月,黄来女的父亲黄道富准备到武汉边打工边支持女儿读完大学。然而,来汉的当天晚上,突发脑溢血,后又查出糖尿病、膀胱癌。黄来女勇敢地挑起了照顾父亲、坚持学习的重担。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父亲洗脸刷牙、打针吃药。吃完饭后花半小时步行到学校上课,中午和下午课后连忙往家赶,替父亲做饭、熬药、打针。晚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汉口做家教,深夜安顿好父亲睡下,她又打开书本开始学习。在黄来女的细心照顾下,父亲的病渐渐好转,现在已能说话、下床走路,可谓创造了医学奇迹。

 

张晓:少年奉瘫母

张晓,男,1990年生,共青团员,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宝塔社区人。

张晓4岁丧父,母亲曹雪红卧病在床。从4岁起,张晓就开始学习煮饭、侍候母亲。锅台高,够不着,他就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做饭,时常被沸出的米汤烫伤胳膊。上小学时,张晓每天要帮母亲穿衣、洗脸、刷牙、梳头,还要捡柴、生火、做饭,洗衣服。读初一时,母亲病情不断加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要给母亲接屎接尿,擦洗身体。他最惦念的是母亲,邻居送他一个馒头,他要留给母亲;别人给点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留给母亲吃。张晓的邻居何彩兰老奶奶说:“这娃娃太孝顺了,我活了这么大没有见过这么懂事的娃娃!”

虽然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张晓却很阳光乐观,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

 

乌兰其其格:一人顾五老

乌兰其其格,女,1969年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高图牧业社牧民。

乌兰其其格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全家9口人,其中5位老人、2个孩子。乌兰其其格的公公阿腾毕力格有两位80多岁的老母亲,一位是生母,一位是养母。乌兰其其格主动将两位老人接回来赡养。后来,婆婆的母亲年岁已高,乌兰其其格又将外婆也接过来和他们住在一起。为了照顾好这5位老人,勤劳而又朴实的乌兰其其格每天4点多钟起床,为老人们准备早点,吃完早点还要下地干活,中午回去做饭;吃完午饭她来不及休息就得忙着喂羊喂牛;晚上,左邻右舍的灯都熄了,乌兰其其格还在灯下为老人和孩子洗衣、缝补。十几年来,她没有唠叨和怨言,真情奉献,为这个特殊的家庭营造了无尽的幸福和温馨。

 

韩瑜:捐肾救慈父

韩瑜,女,1984年生,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小董镇中心小学教师。

19975月,韩瑜的父亲韩远德得了尿毒症。2003年,她的两个哥哥从报纸上得知换肾可以治愈尿毒症,悄悄地去做了检查,但是都不符合捐肾要求。年仅18岁的韩瑜也悄悄到医院做了比对检查,在确定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父亲。慈祥的父亲宁死也不同意:“我怎能用牺牲女儿的健康、幸福来换这一条老命呢!”可韩瑜坚定地说:“父亲才46岁,他与母亲将我们三兄妹拉扯大十分不容易,至今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何况医生说了,捐一个肾,对身体没什么影响。就是有影响,为了救父亲,我也心甘情愿!”她跪在父亲床前苦苦哀求了7天之后,父亲终于答应了女儿的请求。

 

沈利萍:挚爱暖全家

沈利萍,女,1957年生,中共党员,宁夏书画院一级美术师。

1993年宁夏银川“7·23”空难,造成沈利萍年仅12岁的儿子王嘉鹏下肢截瘫,丈夫也身受重伤。在医院陪护儿子的5年中,她以善良、宽厚的品格和无私的母爱,帮助儿子战胜残疾。在与婆婆生活的十几年里,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护理老人是她每天必做的家务。在她长时间的言传身教下,年幼的儿子也懂得了孝老的道理,有好吃好用的都先让老奶奶享用。

沈利萍不仅悉心孝老爱亲,同时坚持艺术创作并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她还创作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妈妈再生你一次——我与空难的儿子》,受到读者好评。

 

杨怀保:青春担家道

杨怀保,男,1983年生,中共党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沟口村人,现为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

20039月,杨怀保考入湘潭大学。进入大学,他利用课余时间拼命做兼职挣钱。可是,他始终放心不下重病在身的母亲、失去劳动能力的父亲和幼小的弟弟。他先后把一家人接到自己身边。一家人在异地的花费很大,他利用自己兼职挣来的钱给父母治病,给弟弟交学费,最辛苦的时候,他同时做了7份兼职。他的青春担当和自强不息换来了一家人的安定祥和,并同时为3000多名贫困大学生创造了勤工助学的机会。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