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从“高考”到“国考”》之三:明天,“高考”和“国考”还要不要“考”(罗满元)
作者:罗满元    发布于:2020-12-07 11:43:00    文字:【】【】【

罗满元2020/12/07

 

今天,我们除了看到国考“热”过高考的现实之外,更看到了人们对高考和国考的种种不满、种种诟病。其中人们说得最多、最重、最尖锐的,还是对“一考定终身”的抨击。

大家知道,如今的高考和国考,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考试,高考是为了选拔大学新生,而国考是为了选拔新的国家公务员。但我们只要细细分析比较一番,又发现两者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处,譬如两者都是人才选拔制度,两者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两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等,其中最大的共同之处,就是两者都信奉一个“考”字——“考”当然包括考试、考核、考查、考察等等。

我国今天的高考和国考,都信奉一个“考”字,是有历史来由的,也是相对客观、公正、科学的。如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一样,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一步步蜕变,渐臻成熟。从分封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官吏队伍根基不断优化,选拔制度不断朝着公平的方向改进。当代中国,在长时间的借鉴、探索、试验、创新的基础上,1994开始实行国考制度,通过多年的不断完善,今天的国考制度已基本定型。我国的高考历史也源远流长,也是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古代的“高考”,是与科举制纠缠在一起的;近现代的高考,主要是由大学主导的;当代的高考,先由大学主导,后改为全国统考统招,再后以“推荐”代之,再后恢复全国统一高考,并逐渐得到完善。不管是国考还是高考,整个的历史主要还是“考”的历史,通过“考”,最大范围地选择到真才实学的贤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开公平公正,最大可能地减少营私舞弊行为。国考通过“考”,多少出身卑微的人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多少平民子弟凭借一场考试就端上了“铁饭碗”吃上了“皇粮”,多少怀抱“治国平天下”理想的人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等等;高考通过“考”,多少平民学子“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多少没钱没权没背景的农家子弟与有钱有权有背景的权贵子弟跨进了同一所知名大学,多少“特长考生”凭借自己的“一己之长”也得其所也地读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等等。由此看来,不管是高考还是国考,通过“考”来选拔人才,是一种最符合国家利益的人才选拔制度和方法,也是一种最为考生和全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的共识。

我国今天的高考和国考,都信奉一个“考”字,一直是存在弊端的,也是有不客观、不公正、不科学一面的。毫无疑问,我国现今的高考制度仍旧存在许多弊端,不然今天不会有那么多有识之士对高考提出那么多的批评、意见和改进、完善的建议。概括起来讲,今天的高考主要有四大弊端,一是造成区域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二是不利于多样化人才的选拔,三是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行,四是影响高校自主权的发挥。同样毫无疑问,我国现今的国考制度也依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然今天不会有那么多各界人士提出那么多不同看法和改进意见。归纳起来说,今天的国考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笔试方面,存在笔试成绩占比过低、笔试成绩不能客观全面评价考生的真正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笔试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二是面试方面,存在权力暗箱操作、评判主观随意、标准无法统一、规则难以掌握等问题;三是其他方面,存在报考条件不时变动、体检标准不时变化、性别歧视不时出现等问题。不管是高考还是国考,所有这些弊端,都造成了一些优秀的学子或人才上不了大学、成不了公务员的失误甚至悲剧。而所有这些弊端,都是因为“考”带来的,如果没有“考”,这些弊端就不存在;但如果没有“考”,所谓的高考和国考也就不复存在了,选择优秀的人才上大学、做公务员,也就无从说起。

由此看来,尽管今天的高考和国考制度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但这些弊端只是在改进和完善这两个最重要的国家考试制度过程中的弊端,并不是毁掉这两个制度的致命伤,更不是抛弃这两个制度的理由。纵观古今中外的高考和国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考”与“不考”,利弊得失还是非常清楚的,“考”利大于弊,“不考”则弊大于利。到目前为此,要相对客观、公正、科学地选拔优秀人才上大学、做公务员,人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考”更好的方法和制度。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兴利除弊,把高考和国考制度建设得更客观、更公正、更科学,那肯定是一件继承优良传统、开创美好未来的国家大事、千年大计。这是一份我们必须要完成的答卷,这也是一份我们还未完成的答卷!

诚然,相对于上述“高大上”的论述而言,对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讲,高考和国考,只不过是我们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两项大考,而不管什么样的“考”,只要更客观科学、更公平公正,更让我们有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我们就信这个“法宝”。我们追求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就是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机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