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从“高考”到“国考”》之一:昨天,“高考”那么艰难又那么热闹(罗满元)
作者:罗满元    发布于:2020-12-07 11:34:50    文字:【】【】【

罗满元2020/12/07

 

引言

1977年秋天,国家决定恢复中断了11年的高考,那年冬天因此被青春点燃,570万老老少少的考生齐赴考场,角逐那27万个录取名额,21:1的严酷现实阻挡不住“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脚步,反倒燃起了国人长时间的“高考热”。如今40年过去,高考依然是国人最关心的人生大事、家庭大事、学校大事、国家大事之一,但热度早已不似当年。高考的情势可谓“高开低走”。

与高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被人们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招考。1994年,中央国家机关首次招考公务员。消息一出,当时很多老百姓不敢相信:没有关系,没有推荐,光凭考试就能“端上铁饭碗,吃上皇粮”?不光是老百姓,一些国家机关也对这种制度存在怀疑和观望的态度,所以当年公务员招考开场的时候,远没有恢复高考时那么轰动,报考也没有那么踊跃。但十年后的2005年,《公务员法》颁布,国考骤然大热。如今,国考的热度早已盖过高考,报考与录取比也早已超过高考最激烈时期的二三十比一,大多数年份是四五十比一,很多职位常常是“百里挑一”,甚至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国考的情势可谓“低开高走”。

高考和国考,是我国目前两种最重要的国家考试。从两者热冷变化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不是我们今后还需要的呢?于是,二哥写了这个系列专题,与各位朋友一起来看“高考”“国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考当然不是1977年才有的,只是那一年把中断了11年之久的这种制度恢复了而已;国考当然也不是1994年才开始的,只是前一年发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一次对国家公务员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界定,“凡进必考”由此逐步成了招录新公务员的一项基本制度而已。

高考制度的恢复,催生了“高考热”;而国考制度的实行,又催生了“国考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热”似乎降温了,繁华不再;而“国考热”逐年在升温,正值盛景。从“高考”到“国考”,两种选拔人才的国家考试,其情其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变迁呢?

包括二哥在内,许多人对1977年的那个秋天、那个冬天,还有第二年的那个春天,仍还记忆犹新。那犹如平地一声炸雷的恢复高考的声音,那接踵而至的两次规模空前的高考,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人们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惊疑过后,从十年前开始逐年积存下来的1180万考生,从田间地头、车间班组、草原牧场、军营哨所、机关院团,当然还有学校课堂等等,直接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进高考考场。这两次高考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五六,也就是100个考生最终只有五六个人能够跨进大中院校的校门。尽管如此,所有考生都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个个都怀着战斗的心情和喜悦,去参加这两次胜利渺茫的考试。因为,在当年的考生看来,这不是在参加高考,而是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以至“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征战!

中国农业大学前副校长傅泽田,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他回忆说:“当时,感觉人们心中积压了十年想上学的欲望终于有机会释放出来了。”傅泽田高中毕业后到河北省承德市双塔山公社插队,一直渴望能够有上大学的机会。“知青”生活第四年秋天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农科站正忙着试验田的工作,突然间就听到广播里传出“恢复高考”的声音,他怔了一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直到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他才意识到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到来了。他报考了当时的华北农机学院即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并有幸考取,后来他就成了母校的副校长。当时,和他在一个“知青点”的60多个人,有一半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但最后只有两三个人考上。傅泽田感慨地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这话一点不假。恢复高考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走进大学学习知识和本领,也体现了国家在选拔人才上的公平性。”

事实正是如此,当年许许多多人就是像傅泽田这样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有幸读上大学,而后成为国家栋梁的。高考制度的恢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如今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各个领域的精英。可不是吗?放眼当今中国,那些政治大拿、科技大家、职场大佬、文艺大腕等等,有多少不是来自当年恢复高考后的大中院校毕业生?

不过,高考制度虽然恢复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够考上大学的还是少数。从1977年到1998年,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高考的录取率虽然在逐年提高,但依然很低。最初六年,是5%17%,没有超过20%;之后16年,一直在21%40%间波动,且最高40%的只有一年。尽管录取率这么低,但那时对青少年学子来说,“考上大学”是他们追求的最大人生目标,即使今年考不上,下一学年就复读,接着考,有的考生甚至连续复读几年乃至十几年,成为“复读王”“高考帝”,为的就是想拿到那张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整个社会,对那些考上大学的人,不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是往届复读生或者社会考生,人们都会对他们竖起大拇指,都把他们视为“天之骄子”,都对他们赞赏有加,有关家庭有关学校有关地方也都感到脸上有光。所以,那些年的高考,尽管那么艰难,却依然热闹非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虽然激烈残酷,但莘莘学子毅然迎难而上奋力前行,以致有段时间,由于报考人数太多、高考条件不完备,不得不设置了“预考”制度。

更重要的是,高考制度的恢复,掀起了一个全民读书学习的热潮,激发了几代人的求知求学热情,树立了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为今天“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家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恢复高考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很多青年人的求知欲、读书欲被唤醒、被激活。上海图书馆的老员工们至今还记得当年图书馆壮观的读书场面。每天早上,图书馆门口六点多就开始排队了,到了开门时间,读者像潮水一样涌入。挤进图书馆的人基本就不出去了,一旦出去你的位置也就没了。众多读者在图书馆里废寝忘食地看书学习,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在做《数理化自学丛书》中的习题,他们无疑是准备通过自学去参加高考的人。因为人太多,所以窗台上、地板上、室外阳台上也坐满了人。

多年以后,许多人在谈到恢复高考后的前22年时,感慨万端地说,那段时期,是中国有史以来少有的一场持续时间那么长的读书热潮期。在这场全社会的读书热潮中,有许许多多的文字和影像记录,让人们难以忘怀。上海的一位摄影师从1978年开始一直拍到1985年,花了七年时间,用心拍下了青年人专心读书的很多精彩瞬间。这些照片不仅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影像,也是这一特殊年代的历史见证。而当年朗朗的读书声,无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曲,让人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新希望。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