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散文 三四岁的小孩子认识三四百个字,应该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罗满元)
作者:罗满元    发布于:2020-09-23 19:43:07    文字:【】【】【

罗满元2020/09/23

 

罗老二

 

我家小芈三四岁这个阶段,应该认得三四百个汉字,还不够标准地说得出一些英语单词和句子。说“应该认得”,当然是个不确定的说法,说明我这个“奶爷”没有认真去对他的“实底”进行考核。

事实确实是这样,我不仅没有去计算小芈三四岁到底能认识多少字,我甚至没有刻意去教他认什么字,更别说教他写什么字了。

因为我觉得,读书识字写文章,那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事,如果我们这些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过多地去“代劳”,恐怕到最后,不仅把自己累得够呛,而且也很可能“费力不讨好”。

现在幼儿教育加基础教育的学制已经够长的了,如果一个孩子正常的话,如果老师基本负责的话,在幼儿园在学校把课纲课本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那是不在话下的。智商高一点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可能还会提前把学业完成,或者学习很多课外知识,甚至不排除在某个方面能“有所创造”,成为所谓的“神童”或者“学霸”,乃至“奇才”。这当然是很多家长梦寐以求的,但也是绝大多数家长“求”不来的。

因此,对学习的事、学业的事,我们做家长的,还是得老老实实地根据孩子的实际意愿、家庭的实际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好。

而现在的问题是,在整个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阶段,不知从何时开始,流行起老师一个劲地将“教学任务”往家长头上“甩锅”的毛病。老师以种种貌似很动听的名义,把本该由他们和学生“教学相长”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变成了“亲子互动”“家长督学”“家庭互学”等等的“鬼把戏”,“霸王条款”般地把“学校教育”的任务往“家庭教育”的框里装。这样做,就把本来应该“百花齐放”“各显神通”的“家庭教育”,活生生地演变成了“学校教育的延续或延伸”,扼杀了青少年多元化成长、成才的美好梦想,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生动景象,变成了“一条道路涌向罗马”的拥挤场面。这是当今教师和学校的一种悲哀,也是当今家长和家庭的一种悲伤。这不仅减轻不了学生和老师的“教学负担”,反而又增加了家长和学生、老师的“新负担”。因为学生、学校和家长、家庭等各方面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要求、标准肯定不一样,这样一来,学生要反复接受同样内容的不同样的“指导”,左右为难,甚至不知谁对谁错,满脑子的问号;老师要不断去“订正”“纠错”,甚至有时还把自己搞糊涂,满脑子的糨糊;家长比老师和子女还辛苦,得“重新补脑”,结果还常常“出错”,时不时被子女和老师“打叉叉”。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告诉我学开车的技巧:学开车前,别去蹭车开,开到半生不熟,你老是学不会似的。结果一上路,常常出错,轻则“走冤枉路”,重则“被罚款”“被扣分”,乃至“被吊销驾照”。如果你老老实实以“生手”的身分去学,保准会“一条过”。

这也让我想起我采访过的一个“女神童”和他们的父母。这个“神童”叫李路珂,是湖南长沙某一年的“高考状元”,我在多种多家媒体上推介过他们的“神奇教育”,在纪实作品《三年跳六级,15岁少女“跳”进清华成“直博”》(点击标题,或在本公众号“罗老二”中查阅)中,我对此作了详尽描述,家长们可资借鉴,老师们也可以得到启发。他们的“成功教学”经验,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符合天性,顺其自然,合理引导。

譬如就拿识字这一项来说,李路珂的父母认为,学好母语对于学习其他学科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作用。于是,李路珂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整体设计”,把女儿从3岁到6岁的“母语工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扫盲,二是巩固,三是升华。他们先是把许多浅易、生动、有趣、美丽的故事找来,朗读并录制,然后在家里不时播放,女儿不知不觉听上了瘾,听熟了又说出来,父母又把她说的故事录起来对照播放,渐渐地,李路珂听的故事越来越多,知道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好,语音越来越准,语汇越来越丰富,口才也越来越好。与此同时,他们每天又花两个小时左右,带女儿去逛街郊游,遇桥说桥,遇车说车,见花说花,见鱼说鱼。然后,他们告诉女儿,这些故事、这些话语书上都有,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要是会读、会写、会用这些文字,人就会知道更多更多的事情。于是,他们又把小学1-12册课本里的生字集中起来,用毛笔一个个地写出来张贴在家里的墙上,让小路珂跟着自己联系所熟悉的事物去认、去读、去写、去组词、造句、说话,不用作业本,就在字贴上读读写写、涂涂画画。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为女儿准备了大量的中外童话、小说名著和浅易文言文让她阅读,也不刻意给她提什么具体要求与提示,就让她痴迷地自由自在地走进母语构筑的多彩世界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想不到的是,只两年时间,李路珂不仅掌握了4000个左右的汉字,而且阅读了五六百万字的童话、八九十部小说名著、100篇左右的文言文,并能比较娴熟地运用现代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叫人有点不可思议的是,她完成这些识字、阅读和写作任务,竟没有用过一个正经的作业本。待后来在她不断“跳级上学”的过程中,她才逐渐学会“规范化作业”。“完成了这些任务,就等于拿到了一把学习的万能钥匙,就能逐渐达到四个自由阅读的境界,即能自由阅读当代汉语作品、一般的古代作品、中等程度的科普作品和一般的英语作品。”李路珂父母这样总结自己的“教法”。李路珂最后以15岁的年龄、“全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

当然,我们绝大多数家长不可能做到李路珂父母那样专心和专业,但完全可以像李路珂父母那样去做,只不过是做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好一点或差一点而已。做得多一点、好一点的,你或许会培养出一个“李路珂第二”;做得少一点、差一点的,你培养出来的,就跟我家罗小芈一样,三四岁也能随随便认识三四百个字。其实,这已经完全够了,孩子愉快,家长轻松,老师满意,甚至还远远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

我家小芈学识字,我根本没有刻意有系统地去教,基本上也是李路珂父母那种“教法”,家里到处是书,有些是他“看”得懂的,就是那些“流行”的绘本;更多的是他“看”不懂的,就是书架上那些“爷爷看的书”、“爷爷写的书”。我还有个不费力不费钱的“识字教学绝招”,就是平常带小芈在外游玩,看到那些标语、店牌、路牌、指示牌、宣传画、宣传语等等什么的,就告诉他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让他认一认、说一说。没想到,这条“捷径”还挺管用,不经意间,他三四岁就认识了三四百个字,而且还特别“正能量”。譬如,他第一次“全文”读出来和背下来的竟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为这24个字,到处都有,按他的话说,“我看都看熟了。”我女儿朋友圈里夸他:“这么高大上!你比你老娘强!”

我当然不是“反正规教育主义者”,而恰恰相反,我希望我们的教师、学校和家长,要真正按教育、教学规律去做,不要把“教育科学”的经念歪了。只要你没有把一部“好经”念歪,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得到“正”向成长,哪怕在“怎样识字”这样一个小环节,三四岁认识三四百个字,也会随随便便、轻轻松松、快快乐乐!

二哥@小芈:三四岁认识三四百个字,很多小朋友都做得到,这不算厉害。要是你三四十岁的时候,能有三四十项科技发明,或写了三四十本书,或拿了三四十个世界冠军,或挣了三四十亿财富,等等,那才算真正的厉害。到那时,如果爷爷奶奶还健在的话,会毫不犹豫地流着口水给你竖起大拇指:“厉害了!我的孙!”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