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文章正文
罗氏春秋(五)柏林罗氏的起源和发展
作者:罗建平    发布于:2017-12-02 16:35:11    文字:【】【】【

罗建平2017/12/1

 

 

 

罗瑭公

       现今江西南昌县之柏林起源于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的东吴青州之北林。从北林往西十余里是滔滔滚滚的赣江,过江后西北方向一大片地方就是豫章西山(现属江西新建县),古时之豫章郡大体上就是现今的江西省。从北林往北二三十里,赣江的西面是豫章西山,赣江的东面是豫章城(即现今之南昌城),南昌城和南昌柏林之间直躺着一个象湖。

 

 

   从北林往西十余里到达赣江后,再往南沿赣江上溯数十里,赣江两岸就是丰城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建县和南昌县列为南昌市的郊区,二十一世纪初南昌县柏林划归到南昌市小兰经济开发区,古时之豫章西山和南昌柏林现在都直属于南昌市。豫章柏林罗氏的发源地就是我国历史上三国年代东吴青州之北林。

 

 豫章柏林罗氏基祖瑭公祖居地是豫章西山,瑭公初次走上社会创业是在青州北林,北林因瑭公广种柏树成林而改名柏林。柏林和瑭公是紧密相连的,罗瑭亦号罗柏林。瑭公长期传道的基地是在丰城池山,后池山改名为罗山,有大罗山和小罗山。

       

 

一、柏林的诞生

   罗瑭公,字公秀,豫章罗氏十三世祖。世代仕宦之家,祖父仕三国时代东吴的安城郡郡守,父亲令恭仕三国时代蜀汉刘备为折冲郎将。兄弟四人,瑭公排行第二,兄长和胞弟皆仕晋为官,唯独瑭公是三国时代后期和晋朝的民间道士。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庚子(公元220年),瑭公出生于祖居地豫章西山之涂埠。瑭公一生术道,号曰“九天道源”。在《柏林大成谱》中谱系记载瑭公已经被神化。西晋太康间,因梦中联语,云“柏移林北,瑭居南塘”。及旦访道于宗大伯二伯,适至其地柏林,行及土名南池塘,即石池塘,今名官厅堂是也。以为符梦,因改瑭名曰塘,遂自武阳赘居北林南池塘西岸黄向女,遗下柏种分种北林前后,垂七十年后柏俱成林,因号柏林”。

   据豫章罗氏家谱,公元244年(蜀汉延熙七年甲子)瑭公24岁入居北林同黄氏成亲。公元249年(蜀汉延熙十二年己巳)瑭公29岁时携原配黄氏及子女由青州北林迁居到丰城池山,再在丰城池山继娶学道师母之千金谌氏,以后瑭公数代都在丰城池山定居,从此丰城池山又名罗山。

 

    当时三国战乱近百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民众亲人伤亡,心境渺茫,从而道教盛行。年轻心地善良的瑭公为解脱民众对诸事的迷茫,于是想拜师学道,闯荡江湖。公初访道於青州(北林的上属地域),从事黄仁览,与宗惠仙适其地北林塘论道。一日,公尝与黄向(黄仁览的兄长)同行,得遗珠一囊,可值三百万,(黄)向访主还之,(囊主)以其半谢向与公,公曰“积珠不如积德,种玉不如种树”,亦不受。事后黄向以女许瑭。黄向乃馀姚太守之昌裔,名门之后。

 

 

   瑭公一家在柏林居住不满五年(244-249前)。瑭公24岁入居北林迨70年后(大约公元314年)发现早年广种的柏树已成柏树林,因而北林改称柏林,罗瑭亦号罗柏林。西晋太康间(280289)瑭公60岁后,因吴主降晋,司马氏晋朝统一全国,祖父罗霄由萍乡回到故居西山武阳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由此瑭公联想到自己作古后的去处,考虑再三,决定要把柏林作为自己的故乡,百年后安葬柏林。

 

   因为柏林是瑭公开始成家立业之地,是瑭公走上学道传道人生之路的第一站,始而得到岳丈黄向公的青睐,得到贤内助黄氏,继而得到民众的爱载,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得幸福美满,瑭公殁后在柏林旧居屋后株树山柏树下长眠。公元466年豫章第19世智慧公迁徙柏林居住,从公元249年前瑭公举家离开柏林后到公元466年瑭公七世裔孙智慧公再迁入柏林居住,间隔有217年之久(249 --466),此后才真正有了柏林罗氏。

 

       瑭公60岁后常来柏林旧居小住,并在柏林扩种柏树。目前柏林尚存的遗迹有“剑井”,传说瑭公因梦得剑,用剑掘井,剑赠道友许逊。柏林古时之遗迹十分丰富,然而现存的柏林遗迹却只有“剑井”一处。

        古时候有个叫钱起的人,对“剑井”题诗曰: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那知幽石下,不与武阳通。

       这首诗的前半段,作者赞颂剑井的美丽景观,彩霞照映仙井下,井底的泉水水面显出像桃花般的红艳;后半段叙发了作者触景生情,发出感慨。武阳指瑭公祖父罗霄。

 

罗霄山脉以罗氏始祖罗霄命名

    罗霄公乃我豫章罗氏第11代先祖也,字公盟(洪州府总管大都督),季实次子,东汉中平丙寅年(公元186年)九月初三日寅时生。自幼学孙吴法,以将材自雄,整套都亭侯孙贲,每以礼宾之。到三国时期后汉建兴间(约公元220-230年),有诸葛恪为幕宾,参议都督中外诸军事,时集义士于东兴,作大堤,筑两城,魏国曹丕帝遂命诸葛诞攻围两坞,图坏堤以遏诸葛恪,公设智,率兵四十万与诸葛诞敌战于长驱,魏兵惊退,因公谋出奇异,号曰罗智万,且须长,又称须将军。有功于东吴孙氏,仕安成郡大总管。以旱祷雨于萍乡石潭,浮木四太,即雨,遂封其山以神其事。后诸葛恪与诸葛诞轻敌,常违众举师,公以书谏之,逐怒不从,遂告疾,解政回家,隐居江西萍乡,即今罗霄山,由此而来。

   罗霄的父亲季实从小过嗣给武阳的薛令羊,晚年再回头改姓罗,罗霄是三国时代孙吴政权的安城郡郡守,随着孙吴政权最后被晋朝灭亡,罗霄回到武阳旧居地,仿效屈原殉节仙逝;罗瑭是罗霄的孙儿,出生地在珠公祖居地涂埠。罗霄仙逝后瑭公可能回武阳做过道场。瑭公反对自杀成仙,也就是反对自杀行为,提倡珍惜生命,珍惜父母给的身体。显然瑭公不赞成祖父罗霄殉节,孙吴政权已经灭亡不可挽回,殉节自杀无济于事,而且认为是不孝的行为。所以瑭公作古后,幽灵不会同祖父罗霄相聚。作者断言柏林幽石下不与武阳通。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共同的语言,谈不到一起去,谈不拢。这些也是“剑井”的文化底蕴之一。

      

 

   丰城罗山书院据清代《丰城县志》中《晋徵君罗山隐居铭》、《罗氏大成族谱》艺文志中江西监察使魏少游所撰《罗山书院记》载,该书院于唐大历六年(771)为纪念晋代隐士罗文通所建。罗文通为豫章罗氏十四世祖,因追慕隐居丰城槠山的南州高士徐孺子风范,遂隐于槠山著《求道书》14篇。晋大兴元年(318)荆州刺史王敦檄聘其为别驾,咸和二年(327)朝延诏为军诰祭酒,罗文通均辞不往,改而隐居丰城池山,成为豫章一带名士。罗去世后,葬于禅师坪之原,其徒立祠祭祀。

 

   罗文通知有道义而不知有天下 ,知有学问而不知有功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易”(唐代魏少游《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在南北朝时,豫章太守黄仲昭整修了罗文通墓,唐开元年间,都督吴兢旌表罗文通所居之乡为“诏贤”。到唐大历五年(770),江南西道观察使李泌为罗文通书舍遗址题写了“罗山”二字,并请魏少游写了一篇《晋征君罗山隐居铭》刻石于左,于是池山正式改名罗山。宋绍兴二年(1132)十二月,宋高宗下诏封罗文通为“大罗悟道真君”,以表彰他“穷欲无求,廉退自守;隐居学道,著一十四篇之书;力学训徒,感从学八百之众”。

 

 

二、柏林的兴起

        瑭公五世裔孙企生公于公元398年曾佐镇江陵郡守殷仲堪为功曹,力劝上司殷仲堪召集同镇臣僚仿效古先圣奉五命登坛盟誓,同心协力为晋办事。

 

   “同镇臣僚”包括后来谋反的桓玄。桓玄提前出兵擒获企生公,殷仲堪投桓反晋,企生公忠晋不叛变,公元399年殉节遇难,公就义前留有《死节》遗文一篇。文中回忆了自己经历一生的主要事件和心情变化,感人肺腑。企生公以“忠”著名;企生公弟弟遵生公奉养老母胡氏抚养孤侄昌,以“孝”闻世。遵生公背母携孤儿,束兄骸潜居原祖居地涂埠,安葬兄长企生的尸骨。企生公遗孤昌一生发誓为父报仇。

 

     公元402年逆贼桓玄废晋帝自立为帝,公元403年被东晋旧臣刘裕率众消灭,迎晋恭帝司马德文复位。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历史上称为南朝宋,或刘宋,这时尚未引起社会震荡。公元466年(刘宋泰始二年丙午)豫章第19世智慧公按照父亲昌公(394466)的遗愿迁徙柏林居住,成为柏林北房支祖,并在柏林建筑“哀忠台”祭祀祖父企生公。

《晋书 卷八十九 列传第五十九》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即日焚裘。

 

 

 

 

   同年(公元466年),豫章太守,企生公的表兄胡藩奉刘宋太宗皇帝玺书(盖有皇帝印章的御书),令尹鲁赠匾“一门忠孝”悬于柏林瑭公旧居南池塘宅门口,立祠奉祀,尝以正月祀以中牢。有诗赞曰:

        歃血臺荒不再盟,乱臣背主逆谋生,功曹有志扶元气,镇国无能佐太平。

        龙去鼎湖云渺渺,鹤归华表月明明,渡头芳草依然绿,肠断牵衣驻马亭。

        从此以后,到柏林祭祀瑭公和企生公的人逐渐增多。

 

        由于瑭公最初广种柏树,柏树早已成林,大树参天,百鸟齐集,柏林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公元472年(刘宋泰豫间)昌公次子智亮公也迁居柏林,成为柏林南房支祖,到公元484年(齐永明甲子),智亮公见内乱不止,又痛祖父死非命,故终身隐逸不仕,望西山之秀色,景物鹇,便在柏林里后山建楼,号曰“退居楼”,表达避世之意。

        智慧公的儿子昭祖光祖(豫章第20世)兄弟俩在哀忠台右侧又建筑有“寿亭”,纪念父亲智慧公。

        可见,在南北朝时,柏林罗氏便开始出现生气蓬勃的景象,人丁兴旺,景色秀丽。

《江西通志》

       罗遵生 字永伯, 生东晋兴宁乙丑(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时。好学尚义,初僻为州祭酒,后作侍御史。母胡氏疾,归仙后,公庐墓三年,孝感天神,白云罩体,世称孝友,未之任时,侍母药,时兄企生,屡官荆州,公扶母就养,值桓玄乱,兄弟被获。企生抗节死难。叹曰:“兄弟之仇,义不反兵,但老母孤侄,俱在桓贼境内,二者势不能全,与其报不能报之仇,何苦养母扶孤,以全宗祀。”遂披发佯狂,请囚。桓玄矜之,并感企生乞弟兼母之义,遂释之。遵生扶老母及孤侄昌,归宗继嗣,并束兄骸归葬。

 

 

三、柏林的昌盛

        由于柏林的自然环境优美,还增加了一些人造景观,由于忠孝义士企生公和遵生公俩兄弟的盛名,由于官府送匾“一门忠孝”褒扬,慕名来柏林祭祀、观光的人逐渐增多。柏林的人造景观也逐渐增多。

        据《柏林谱》记载,唐朝柏林南房支元幹(594--?,豫章23世)在柏林宗祠侧建筑有“南溪书院”;

 

    唐朝柏林南房支宏庆(讳欢,702--?,豫章第29世)在南昌柏林花园,建筑有“百花台”;尤其是唐朝柏林南房支竹居士绍恺(723--?,豫章第30世)在南昌柏林石池塘北边瑭公旧居旁建筑有宾贤处,有独特的创意。

      公元812年(唐元和壬辰)柏林南房支绍慎公(736--?,豫章第30世)开始建造“报本堂”,内有柏林罗氏大宗祠和柏林花园;唐朝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豫章第30世)邵吉在柏林报本堂建筑有“望烟楼”,观望柏林里谁家断炊,赠之以食,赈贫;为了有效地管理宗族社区,唐朝柏林南房支仪仁公(讳仪和,791--?,豫章第32世)同会稽宗人旅居福建的遵生后裔邵京(873--?,豫章第30世)在柏林报本堂右,建筑有“罚挞台”,以惩恶,作为宗族管理的一部分。后中成徙其台座为般若院,佛座遂废,江西运判鄱阳彭汝励题匾,在柏林报本堂左筑亭,又题“劝义亭”匾。

 

 四、柏林的衍庆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六国时,南唐柏林南房支颖(885976,豫章第34世)公在南昌柏林报本堂前建造有“沂水阁”。颖公曾主持编篡一卷《豫章罗氏族志》,宋初开宝年间(公元968年)完成,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谱序》,先祖源流上溯到祝融,后收集了眉山苏轼写的“罗氏谱赞”。

 

   

《豫章罗氏源流总序》

  罗本妘姓,周初封其后於罗国,因以为氏,凡罗皆其后也。至春秋时,罗为小国,迨隶襄阳之宜城,徙州之枝江,周末自宜城徙长沙。秦武陵令罗君用督运官铁,溺洞庭,女与弟寻尸不获,俱投水殁,乡人感其义,于长沙东故居建祠祀之。君用公遗孤珠,仕汉高为治粟内史,奉命守九江郡。因郡人张交献地,遂与灌侯婴筑城,环十里许,辟六门,告成,遂家焉。今地名豫章沟,是豫章始自罗始矣。晋隆安间,颖十八世祖企生为晋死节,豫章太守胡公藩、邑令鲁侯攀重其义节,请恩表其节,《一门忠孝》于石池塘南门。夫企生公之高祖以前,世家西山武阳,递至瑭公,手植罗汉柏,遂曰"柏林罗氏"也。是故抗节不屈而死晋之难,则君臣之道立;企妻自誓不嫁而投环以死节,夫妇之义。文姬,因父名万年,而植万年枝,则父子之情慰;元干观哀忠之台,其为孝孙可知也;智慧观退居之楼。其为高士可知也;智亮拜市义之祠,其好施之报可知也;弥和埠拜秀峰之祠,其御灾让地之德可知也;他如新吴之柏林观、武阳之总管太尉祠、上岸之罗湖岱王祠,其庙祀者多矣。望望烟之楼,可以见周急之仁,仪仁谒崇节之堂,可以见慕义之正。周正或举开元进士而仕至太府宏庆;或举建中进士而仕至刺史绍博;或举真元进士而仕参军绍慎;或从贡举而为博士绍恺;或举制科贤良明经而为令、为丞、为籍、为尉皆实录,以志吾氏族,欲吾子孙知先德不忘也。虽李、杜、韩、孟、陆贾赠诗这类必录者,欲后嗣交游以善从也;虽哀思自誓之词必叙者,欲后嗣深思之下,得性情之正也。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馀年,若夫赣吉、瑞、临、抚、建、袁、饶、徽、宁、池、泰、闽、楚等处,皆其支裔。盖将以联一本之志,合其 畆离而萃其涣,明统第以继先人之志也,不亦难乎。幸文献足征,故备录先德,贻我后人,以俟仁人孝子贤智之辈,知所考证焉。

宋开宝元年戊辰春望日 朝议大夫清徽殿大学士 企生公十八代孙 颖谨识

 

   《十国春秋》卷三一有传

罗颖 江西南昌人。五代南唐后主年间(961975)邓及榜进士第二人。罗颖少时读书刻苦,但在科考时被考官排在倒数第一。幸后主李煜赏罗颖的卷《销刑鼎赋》,圈点其名,拔为第二。宋军南下罗颖再应科举不第,路过汉祖庙,顿生感慨,题诗于壁。少顷,辄自免冠,鞠伏庙庭,陈自咎之言。人扶离去,数日卒。

    从《柏林谱》的记载来看,豫章第42世以前有大量的迁居异地的柏林罗氏宗人记录在“谱图”和“名宦录”中,可能这些宗亲都在柏林里集中修谱。清道光年间编撰的《罗氏大成谱序》记载:“罗氏为豫章郡望,派衍繁盛,星罗苍布,晋宋齐梁之间际,散居天下,难以会归,惟柏林衍庆,有会归焉。”

 

五、柏林的衰落

        宋季兵燹,报本堂惨遭破坏。公元1291年(元朝至元辛卯)柏林南房用政公(豫章第46世)再建柏林报本堂。元季兵燹,报本堂又惨遭破坏,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辛亥)柏林南房汝昇(成昇,豫章第48世)和子彛(彦生,豫章第49世)三建柏林报本堂。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宁献王朱权进驻南昌府,仗势掠走祠内全部花石设施,从而报本堂彻底被废。百多年后,公元1537年(明朝嘉靖丁酉)碧窓支下竹居士支下子孙四建报本堂。

        综上所述,从晋到唐而宋,南昌柏林已经相当发达,人文环境盛况空前,自然环境十分优美。

 

脚注栏目
脚注信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0-2016    罗氏文学艺术网  皖ICP备16007674号-1
访问统计